第659章 攻坚失利陷僵局贝勒权衡进退路
命令传达下去,朝鲜降兵被驱赶到阵前,手持铁锹开始挖掘之字形壕沟。
这些壕沟宽约三尺,深约两尺,蜿蜒曲折地朝着铁山堡延伸,试图避开棱堡的交叉火力。
然而,他们的举动早已被城墙上的守军察觉。
毛有俊冷笑一声,下令道:“迫击炮准备,瞄准敌兵挖掘的壕沟,自由射击!”
城墙上早已架设好的五十门迫击炮随即开火,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落向朝鲜降兵挖掘的壕沟,有的落在壕沟边上,有的直接落进壕沟之中,触发引信瞬间引爆。
壕沟的防护优势是“遮挡直射火力”
,但迫击炮的曲射弹道加爆炸机制,恰好针对性破解了这一优势。
炮弹无需落入壕沟,只需在上方或边缘爆炸,就能通过破片覆盖、冲击波超压造成大规模杀伤。
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战争中,迫击炮被称为“壕沟克星”
的原因。
其核心价值正是在敌方隐蔽工事外,实现高效杀伤。
炮弹爆炸时,破片以五六百米每秒的速度向四周飞溅,冲击波则向周边扩散,对壕沟内人员形成双重杀伤。
落在壕沟边缘的炮弹,破片会沿地面弹跳、穿过土木侧壁的缝隙,精准击中士兵的躯干与腿部。
冲击波遇沟壁反射后形成二次超压,士兵即便躲在沟底也可能被震得内脏出血、耳膜破裂;
直接坠入壕沟的炮弹,虽可能因陷入泥泞衰减部分威力,但狭窄空间会让破片与冲击波来回反射,对落点附近十米内的人员造成毁灭性打击,往往连完整的尸身都难以留存。
不过对付壕沟里的目标,最有效的还是空爆杀伤,炮弹在壕沟上方10-50米爆炸。
这是专门针对壕沟、散兵坑等隐蔽目标的战术,也是现代迫击炮的核心用法,杀伤效率是炮弹直接坠入壕沟内的3-5倍;
空爆时,破片呈伞状垂直覆盖,从壕沟顶部、侧面倾泻而下,壕沟的侧壁遮挡对垂直下落的破片无效,士兵头部、肩部暴露在破片轨迹中。
同时冲击波向四周扩散,无遮挡的壕沟内部会形成“密闭空间超压”
,即使未被破片击中,士兵也可能因肺部损伤、耳膜破裂丧失战斗力。
一门60)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