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26章
第2426章
村长王老栓,一个干瘦精悍的老头,站在一个简陋的木台子上,用力敲了敲手里的铜锣,扯着嗓子喊。
“乡亲们!
静一静!
都静一静!
朝廷恩典,天子圣明,给咱们派先生来教识字了!
这是天大的好事!
从今天起,每个月逢五、逢十,晚上都到这里来,跟着李先生学认字!
谁也不许偷懒,特别是你们这些后生仔!”
台下,村民们嗡嗡地议论着,脸上表情各异。
有兴奋期待的年轻人,有觉得新鲜好奇的孩童,也有不少老人摇头叹气,觉得这纯属瞎折腾。
被请来的“先生”
,是邻村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,姓李。
他原本也有些不愿,觉得有失身份,但村里凑了些束脩,加上里正再三恳请,这才勉强答应。
此刻,他站在台上,看着下面一群大多比他年纪还大的“学生”
,心里也有些发怵。
他清了清嗓子,拿起一块用木炭写了大字的木板,上面是“天地人”
三个字。
“今天,咱们就先学这三个字......天,天空的天!
地,土地的地!
人,我们这些人!”
他开始笨拙地讲解,带着浓重的乡音。
下面的村民跟着他一遍遍地念,声音参差不齐,显得有些滑稽。
有孩子念着念着就跑神了,被自家大人拧着耳朵揪回来。
有老人眯着眼睛,使劲瞅着那木板,嘴里嘟囔着:“像个叉叉......”
尽管开端艰难,但一种前所未有的、名为“求知”
的火焰,已经开始在这些最底层的民众心中,播下了微弱的火种。
类似的场景,在帝国成千上万个村庄里,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。
政策推行之初,遇到了无数的困难:经费不足、师资匮乏、村民不理解、地方官阳奉阴违......
但在朱兴明持续的高压推动和不断完善的配套措施下,扫盲运动如同星星之火,终究还是顽强地蔓延开来。
白天,百姓们在田地里辛勤耕作。
夜晚,他们聚在祠堂、谷场或简陋的学堂里,就着昏暗的灯光,笨拙地握着笔,一字一句地学习。
他们学习认识自己的名字,学习读写简单的数字,学习阅读朝廷简化后张贴的告示,学习基础的农书知识......
随着时间的推移,效果开始显现。
能看懂简单契约的农民,避免了更多的欺诈。
能读懂官府告示的工匠,抓住了更好的机会。
甚至有些聪慧的农家子弟,通过这扇偶然打开的门,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文化,不再仅仅是士大夫阶层的特权,开始如同涓涓细流,渗透到帝国最基础的土壤之中。
纸张的普及,为民办报纸提供了载体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